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改革开始,1964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下台,改革结束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个阶段作出了开创性的;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进了改革,其中有些措施不 乏体现了当政者的创见和魄力但是,改革并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成效这里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不从总体上把握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于1956年;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两项措施

1、赫鲁晓夫的改革把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但是在农业领域提出的一些指导思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他的改革脱离了实际,比如发起的玉米运动,根本不考虑寒冷的天气以及日照量不足等一些因素,强行推行,所以他的改革在后期逐渐走向了失败。

2、赫鲁晓夫改革不是走资苏联是冷战核心之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全民公有的国家制度是国之根本,不能随便动,否则就是另一个柯西金改革。

3、限制干部特权,是赫鲁晓夫时期对干部制度的又一改革赫鲁晓夫时期采取一系列措 施,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们州委书记中央委员报纸主编等等的相当大的“津贴”撤销了各机关最高机关除外的秘密疗养院和休养所网,限制研究所所长。

4、赫鲁晓夫改革发动赫鲁晓夫革命运动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

5、但由于赫鲁晓夫要求过急,给农庄,特别是贫困农庄造成了困难此外,赫鲁晓夫还采取了扶植家庭副业经济,增加农业投资和大面积垦荒等发展农业的措施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尽管很不彻底,有很多失误,但还是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打破。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对农业的措施

1、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6年,结束于1964年政治方面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农业方面以扩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2、改革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19531964年,赫鲁晓夫为了改革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农业方面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开垦荒地,改革集体农庄,种植玉米运动工业方面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两项措施

4、赫鲁晓夫能比较清楚地看到斯大林体制造成的一些弊病,因而,他在政治改革中较注意 扩大各地和基层组织的权力,限制中央某些方面的过分集权但是,他的认识是颇不深刻 的他没有深入揭露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而是把斯大林时期体制的某些弊病归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两项措施

5、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内容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

6、马林科夫之后,赫鲁晓夫执掌了苏联政权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政策的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quot对外思和,对内图变quot,而变就是改革改革本来是顺应苏联形势的事情,是大势所趋的举措,然而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具有随意性。